宗教旅游(Religious-tourism)这一术语目前在国内外各类有关旅游学术论文或专著中还几乎未被人正式提出,在国内的生态旅游活动中往往也被人们所忽视,然而,在中国这一具有特殊悠久宗教文化历史的国度中生态旅游与宗教旅游已密不可分、交织一体。笔者认为宗教旅游是指游客以宗教所崇拜的圣地、名山仙境、及所遗留下来的著名宫观庙宇丛林为旅游目的的旅游活动。在我国主要宗教旅游主要是指道教和佛教旅游。我国宗教从其产生到发展完善都未脱离开我国的名山秀水,甚至在青海、西藏、宁夏、内蒙、新疆、云南、广西等边远省区都深深地印下了宗教活动的烙印。目前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中都或多或少存在或保留了宗教文化遗产及其宫观庙宇建筑[1,7]。云南彝族、白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都有信仰道教和佛教的风俗习惯并聚居在云南35个自然保护区周围,其中也不乏宗教活动及其名胜古迹,诸如西双版纳的佛教曼龙飞塔,巍宝山的道观建筑,其他如老君山、哀牢山、无量山、苍山洱海、石林、鸡足山、滇池等自然保护区都有佛教或道教活动和著名古迹.
道教产生于汉代,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唯一宗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道教思想、教义渊源流长,广泛渗入中国、日本、东南亚各国传统文化之中。目前大部分保护区中道教活动场所已成为广大游客及信徒神往已久的宝地,同时神秘的神仙传说、独特的自然风光及悠久人文风景成为生态旅游者仰慕的胜地。然而,国内保护区目前还未对我国所特有的道教旅游活动影响引起注意,也未制定一套协调道教旅游活动与保护区之间关系的措施。有关宗教对保护区生态经济效益影响研究尚未见报导。本文拟对太白山保护区道教旅游活动现状加以初步分析,试图探讨其对保护区生态旅游、生态环境及保护区经济效益持续发展的影响,探寻一些保护区管理对策。
1 我国保护区道教现状及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1.1 我国保护区道教现状
随着文革的结束,道教在我国再次得以恢复、繁兴。道教的核心思想是神仙信仰,对神仙的虔诚膜拜、对仙境的向往是信徒对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形成发展过程中将神仙真人所居之处称为"洞天福地"(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如泰山、华山、太白山、巍宝山、青城山、峨嵋山、嵩山等。这118个"洞天福地"遍及我国15个省区,其中85%以上座落于幽深静僻的自然保护区中,强烈地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及道教信徒。同时,悠久的道教历史又创造了辉煌的宫观建筑艺术,成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泰山的岱庙、青城山上清宫、终南山的楼观台、华山玉泉院、嵩山中岳庙、巍宝山,黑龙潭宫观等[1、2]。这些著名建筑又大多矗立于前述的保护区中。青城山、泰山、峨嵋山等自然保护区的生存发展都与道教及其旅游活动息息相关。
[0][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