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克孜尔千佛洞之前,没有想到会有如此强烈的感受。
克孜尔千佛洞是国内同类大型石窟中历史最悠久的,根据碳12同位素测定开凿于公元一世纪,在饱经了1000余年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之后,留存至今殊为不易。
克孜尔千佛洞主要以壁画艺术著称,其手法古朴、简洁,主要以有颜色的单线勾勒,辅之以色块的填充,偶尔以线条的变化(粗细)来表达阴影关系。与我后来在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所见的以墨线勾勒轮廓、再涂覆色彩的细腻手法完全不同。壁画中的佛像、人物,在服饰方面既延续了印度佛教绘画的传统,同时结合了当时龟兹的民族特色,与众不同。题材以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为主,经变画(流行于唐以后)很少,最独特的是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伎乐画,从中可以看出音乐在古龟兹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使用的颜料主要是矿物质颜料,其中的红色富含氧化铁、因日久已变为黑褐色。
克孜尔千佛洞还奠定了佛教石窟在中国发展的基本窟制形式,包括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广元千佛崖、乐山大佛、响堂山石窟和彬县大佛寺石窟等,均渊源于此。
传说中唐玄奘西行到达龟兹国,曾在此参拜,并与龟兹高僧木叉雎多举行了著名的辩论。佛教自公元前后传入古龟兹地区,很快得到了包括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在内的普遍信仰。位居丝绸之路要冲的城邦国家龟兹,贸易发达、国力昌盛,各类人等纷纷出资开凿石窟、供养佛僧。壁画中佛像的眼睛和部分袈裟直接用金箔制成,其虔诚可见一斑。可惜基本上被后世的伊斯兰教徒或西方探险家所割取,现在留在墙壁上的是黄灰色的沙积岩面。所谓“佛像何罪,覆金其罪”,痛惜啊从公元11世纪伊斯兰教发动宗教战争大举东进、驱赶当地居民内迁、毁禁佛教开始,南疆一带的佛教石窟相继荒废。直到上世纪的清末民初,德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法国等国家的探险人员借考古发掘的名义,大肆切割、盗取、毁坏西北的佛教石窟艺术品,克孜尔千佛洞于其中损失尤巨,最可惜的是放置在柏林的大量精品壁画毁于二战,不复存在……
目前克孜尔千佛洞共发现编号236个石窟,开凿在面南山壁上,目测了一下由西到东大约有七、八百米,做了外部修缮的在西段约200多,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开放供游人参观。
17窟,中心柱式礼拜窟。前室已经毁坏,主要佛像也不见。在主要佛像对面是“交脚弥勒兜率天说法图”,笔触流畅、简洁。两侧壁,上面是菱形本生故事,一画一故事,用类似特写镜头的方式凝缩故事的精髓,线条以单线为主。左右甬道是佛涅磐图。
10窟,僧房窟。入门是甬道。
8窟,中心柱式礼拜窟。中心柱正上方是立体的须弥山。窟顶是天象图,有日天、月天、地天、风天、火天等,非常符号化,其中惟有风天以裸露胸肩的女性来表达,据说那是认为风神是一位美丽动人但脾气极大的女子。主像对面是天宫伎乐图,作为对佛的供奉。两侧壁是菱形的因缘画,佛身的袈裟全部不见,因为原是金箔、后被盗。两侧墙壁有一排方孔,推断是搭横木架、供放小型佛塑像的。后室是一个大涅磐台。
27窟,中心柱式礼拜窟。供奉释加牟尼。窟顶不是传统的纵券式,而是汉化的方型顶。
38窟,中心柱式礼拜窟。是一个特窟,一般不开放。其两侧壁各有7幅音乐表演画,每幅画由1男1女组成,手持各种乐器,写实、细腻,出现用粗细线条表达阴影关系的新画法。两侧壁的菱形画中,背景都绘有菩提树,画面构图更丰满、充盈。后室是佛涅磐卧像,双眼被挖去。
47窟,大像窟。原大佛像已不知所终,根据对遗迹的比照、推算,大塑像应有16米高、7米宽。后室有涅磐台,涅磐佛像不见,残存壁画可见悲喜弟子和飞天,据说佛涅磐时,赶来的弟子们既悲佛的离去、又喜佛的升天。仔细观察左右甬道壁画,发现涂覆了双层颜色,内红外绿,据说相差约一个世纪,可能是后来的供养施主对原画不满、请人另画的结果。残存的壁画线条变化明显丰富、阴影关系突出。
49窟,修炼窟。僧房窟的一种,小而密封。
80窟,中心柱式礼拜窟。这个窟没有开放,是我离开了导游之后,上下折腾发现的一个可以偷看得到的、有壁画石窟。正中的塑像已经不见,特别的是像顶不是须弥山,而是佛说法图,图左右各5名听法者,2高3低、神态投入,推断应该是稍晚时期的作品。两侧壁到窟顶是菱形图画。左右甬道的壁画保存比较完整,而且色彩也相对鲜明,但因光线不足、难以观察仔细。还有一些石窟,因特点不明显、或无壁画雕塑,就不一一介绍了。由已修缮地段向东,山体上依稀排列着洞口,但无阶梯,如果研究所请攀岩者来勘察就好了。一想儿吧。
离开克孜尔千佛洞,对于接下去行程中可能遇到的同类景点,既期待,又忐忑。不知看了太多残破的壁画、雕塑,听了太多的伤神故事,会否使我过于抑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