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象山国家矿山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日前通过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专家组评审,来自多家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对我所规划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由此当月为业主单位争取到了六百万元专项扶助资金
《广州市五指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已经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课题组已完成文本定稿
22日,应浙江奉化市旅游局邀请,江英军所长受邀担任《浙江省奉化市萧王庙街道(镇)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评审专家,对萧王庙街道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与时序发展提出了十三条建设性建议
本月中旬,江英军所长受江西省婺源县旅游局邀请,担任《婺源县李坑旅游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开发总体规划》评审专家,对编制文本进行了深入剖析,受到当地组织部门的高度评价
《江西省婺源县沱川综合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稿文本已经完成,提交投资商和地方政府内审后,评价良好
《山东省滕州市柴胡店镇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初稿文本已编制完成,并提交地方政府审阅
《安徽安庆市龙山凤水综合旅游区(严凤英故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签约,江英军所长亲任课题组长,并于日前分别会晤严凤英多位家属
应杭州市天龙九瀑旅游开发公司邀请,江英军所长受邀作为业主招商引资谈判专家,赴香港与意向投资财团进行专业谈判成效良好
《浙江奉化市锦茂山庄旅游区总体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进入施工指导阶段,规划成果获得委托方良好评价
《浙江台州市万亩围垦滩涂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式委托我所编制,我所专家组已完成实地踏勘,进入文本编制阶段
江英军所长受邀被特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及省旅游专家协会常务理事
建所十周年之际,江英军所长率十一名规划骨干赴泰国、日本和北京考察
我研究所针对旅游风景区详细规划设计的规划模式和优势经验受到业内专家和委托业主的广泛好评,并引起多家媒体推广报道
我所接受国家旅游局全国优秀旅游规划设计机构评定考察,反响极好
我所编制的《福建省长泰县天成山休闲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甲方会审,江英军所长应邀做客当地电视台做规划说明
经政府主管部门核准,我所正式承建了另一新网站“中国旅游规划设计网”(网络实名),与“中国旅游投资网”(网络实名)共同组成立体网络媒体信息系统,引起业内高度关注
由我所编制的《福建省寿宁县杨梅州生态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顺利通过专家组会审后,近日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为福建省省级风景名胜区
《浙江省湖州市怡康园农业生态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已通过甲方初审,并已被批复为国家级农业生态示范园区
我所专家组近日考察闽南生态,并着手编制《福建省漳州市天铜湖休闲旅游度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福建省宁德市一贝龙潭瀑布(畲族)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已经完成初稿,并受到甲方县委、县政府高度好评
《浙江省温州市石垟森林公园水牛塘风景区详细规划》已通过评审,并已经开工建设,进入实质施工阶段
江英军所长专著《现代旅游饭店筹建实务》已由中国旅游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我所又一科研成果,最新著作《中国区域旅游规划与风景区设计实务》已定稿,即将出版发行
著名园艺景观专家、博士生导师董智达教授近日加盟我研究所
原国务院西部发改委,青海省重点旅游工程开发中心,知名高级工程师李谰博士正式加盟我所
《宁波市北仑九峰山旅游区青少年野营基地详细规划》通过委托方会审,现已完成施工指导,正式对外营业
《浙江省象山县花岙生态旅游岛综合接待中心详细规划》已通过委托方的专家评审
《福建省霞浦县一贝龙潭(畲族)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已通过政府的专家评审,县委县政府对规划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福建省福安市开闽第一进士村古文物保护暨旅游开发详细规划》完成定稿并通过会审
《福建省霞浦县杯溪民俗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已完成定稿并顺利通过委托方评审
《浙江省临安市青山湖风情游乐园旅游开发详细规划》正式通过委托方会审
《浙江省台州市应家山庄旅游度假区开发总体规划》已顺利通过甲方会审,进入实质施工阶段
《桃源坪休闲旅游度假村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委托方会审并获得一致好评
《霞浦县赤岸空海城旅游区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定稿并通过委托方会审
近日"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频道”、《中国旅游休闲杂志社》与我所达成紧密协作关系,联手启动浙、闽立体旅游媒体市场
《温州市文成县东岩尖旅游度假区详细规划》已顺利通过委托方专家评审
《山西省和顺县八路军秦赖支队纪念馆建设方案总体策划》(秦赖支队——由原国防部部长,上甘岭战役总指挥秦基伟创建)图件文本已提交业主单位审阅,评价良好
《山东省枣庄市葫芦套民俗文化村修建性详细规划》(电影《生死十日》、《铁道游击队》外景拍摄地)初稿文本已编制完成,部分图纸已交业主单位指导施工
《四川省筹笔驿三国文化旅游区开发总体规划》项目已正式委托我所编制,课题专家组已赴嘉陵江畔完成实地资源踏勘,并提交规划大纲,开始文本制作
《浙江省桐庐县泽润东方文化园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初稿文本已完成,其中对“毛委员在浙江”旅游要素的提炼得到委托单位的积极评价
《内蒙古包头市南海湿地旅游风景区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签约编制,课题组近日提交的初稿文本受到业主单位高度认可。
19日,江英军所长作为知名旅游学者应邀出席宁波市大学园区图书馆建制20周年座谈会,并向图书馆赠送了专著。市委宣传部、市图书馆领导举行了隆重的赠书仪式并向江所长颁发了终身荣誉证书。
《浙江省宁波市灵山禅寺佛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近日正式签约编制,我所课题专家组分别会晤主持法师,完成实地踏勘工作。
本月初,我所专家组应约考察浙江文成县数个以往由我所设计且已经开业的景区,提出了诸多经营指导建议。同期正式签约编制《浙江文成县月老山旅游风景区详细规划》,江英军所长亲任课题组长,规划编制工作已经有序展开。
继由我所设计的杨梅州旅游区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之后,近日我所再次受福建寿宁县政府委托着手编制《寿宁县西浦水上乐园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并已完成实地踏勘。
26日,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一行前来宁波会晤江英军所长,江所长就贵州省旅游规划与招商前景提出了多项深远建议。
近日由我所设计的“江苏省盱眙象山国家矿山公园”正式建成开业,国土资源部及江苏省国土厅、省市旅游局等相关领导出席开业典礼。
近日,《浙江省奉化市剡溪水上乐园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并已通过投资方验收。
《浙江温州市泰顺县红岩综合生态旅游区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签约编制,我所课题组已赴浙南原始次森林实地踏勘,并完成编制大纲!
我所专家组赴香港、澳门考察
本月初,我所专家组赴广东考察,并正式签约编制《广东省仁化县石塘镇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展开。
3月5日,江英军所长在锦城宾馆向广东省仁化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吴玉环汇报石塘镇旅游开发规划战略,受高度认可,现已启动区域旅游产业规划编制工作。
13日,江英军所长携专家组向福建省寿宁县县委书记李海波汇报西浦古村开发规划战略,受高度认可,编制工作进入收尾阶段,景区建设已经同步展开。
10日,原轻工业部部长,贵州省省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部长)会见江英军所长并考察我研究所。
江英军所长协同赵朴初研究会领导会晤宁波市灵山寺住持戒旺法师,并就灵山寺规划战略作深度汇报,规划修订文本将于近日全面完稿。
3月17日,受开发商委托,我所开始启动《浙江象山县彭娘岙生态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专家组已驻现场进行实地踏勘!
3月28日,《浙江奉化市南岙长寿生态旅游区综合提升规划》正式签约,课题组已着手编制规划大纲。
3月31日,《浙江省文成县月老山旅游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评审会在文成县国际大酒店举行,我所的编制成果受到参会领导、专家高度认可,一致高票通过评审。
4月3日,江英军所长作为本地重点旅游企业代表,在宁波中山饭店出席《城市旅游发展论坛暨宁波“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战略研讨会》。
4月6日,我所专家组受投资商邀请考察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和登封“少林寺”景区。
4月7日,江英军所长带队前往瑞典驻上海领事馆,成功办妥申根签证,我所专家组近期将受邀前往丹麦、瑞典、芬兰、挪威(北欧四国)进行专业学术考察。
热烈庆祝我所乔迁新址办公,新址为:宁波市江南路1498号高新科技广场1号楼13层(国际5A甲级写字楼),联系电话和传真号码不变!
15日,我所专家组在江英军所长率领下,结束在北欧(挪威、瑞典、芬兰)三国的学术考察,顺利回国。
4.17日,江英军所长作为特约学者出席宁波晚报社和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主办的“宁波市创建智慧城市主题研讨会”。
4.10日,《南京市金牛湖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式签约,我所专家组完成入场考察!
热烈祝贺我所获得《贵州省六盘水北盘江峡湾生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国竞标第一名,已顺利签约!
4.18日《义乌市大寒尖生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式签约,我所专家组已完成现场资源勘察。
4.21日,《江苏省姜堰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正式签约编制,课题组与甲方进行创意研讨。
4.27日,《贵州省六枝特区北盘江旅游区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签约编制
4.28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包凤生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式签约,课题组奔赴丽水考察原始生态。
1.8日,江英军董事长应《浙商》杂志社、“浙江少帅俱乐部”盛情邀约出席于宁波南苑环球酒店举办的“惠裕全球家族智库峰会盛典”。浙商顶级富豪家族50强董事长均到席参会。
01.20,祝贺浙江省旅游规划协会年会在杭州浙江百瑞国际大酒店召开!
2020.1.25,祝贺新老客户新年快乐!!
21.3.20,旅研所专家组应邀赴台州临海资源考察,并与随行的国家航空运动滑翔伞协会队员友好座谈!
21.6.7,我所课题组应山东省滕州市文旅局邀请,做控制性详细规划资源踏勘!
21.7.20,我所专家组召开柴胡店镇旅游提升详细规划预审会,江英军所长听取专家组专题汇报!
2022.1.1祝新老客户及公司员工新年快乐!!
2022.3.15,我所专家组赴贵州省镇远县参加舞阳河农业生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评审会。
2022.4.9,我所编制的《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通州古屯堡修建性详细规划》高票通过专家评审!
2022.5.10,我所专家组应广西省钟山县委组织部邀请,赴钟山县做资源勘察!
2023.01.01祝贺公司新老客户及公司全体员工新年快乐!
2023.01.10,公司专家组应约赴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进行专题考察!
2023.01.11,我所受约编制的《广西省钟山县英家古镇红色示范旅游区开发总体规划》一致通过政府审定!
2025.01.05我所专家组应邀赴贵州黔南州考察!
2025.01.21,我所编制的贵州省镇远县舞阳河沿岸农业文旅开发总体规划成功通过甲方专家会审。
<p>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反映了几个宏观层面的问题,资源品位的评价应从五方面开展。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困难,更主要的是决策与发展机制,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成功,关键是要遵循旅游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借鉴各地积累的经验。 <br />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br />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br /> (一)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br /> 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关系,也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区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专项"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其中,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类的旅游产品,它们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观光为主、还是参与为主,如何开发利用比较科学,都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总结和概括。<br /> (二)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发展中很重要<br /> 旅游与文化是相互包融的。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观察,我认为旅游业现已成为兼具产业和事业性质的行业。这个"事业"与先前的事业接待不同,它是指服务于全民的社会事业,就像文化、体育、广电业一样,既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事关人民生活必需的一项事业。随着大众旅游、假日旅游的崛起,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把公众出游率,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内容;宣传、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作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部署,表明旅游业的性质正在发生着一场重要的变化。也说明,旅游业的文化功能在进一步提升。<br /> 大家比较认同和接受的观点,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在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那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这些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br /> (三)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br />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运用,旅游产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开发,将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br /> (四)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br /> 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因此,搞绝对禁锢和封闭的保护,国内外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是重要的路子,国内外不少地区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br />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品位评价<br /> 民族文化要开发出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外部开发条件外,其自身还须具备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优势。从国内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例看,大致应具备以下特点:<br /> (一)资源的独特性或代表性<br /> 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具有相对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由这样的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而比它稍逊一筹的同类资源则要相差很多,这是与山水类旅游资源的很大不同,即民族文化资源比较容易产生雷同化问题。例如,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是民族省份旅游的特色,但对于旅游后发的地州,这往往显示不出优势,因为外地游人到这些省区以后,一般只是看上几处有特色的民族风情,而不可能把各民族风情都浏览一遍。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形象树立以后,其他地方再开发傣族文化就会受到影响,这不仅存在于同一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只要有先发与后发的区别,对旅游者就有一个选择问题。<br /> (二)资源的完好性与现实性<br /> 具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应是保存完好的,应在建筑、服饰、生活、生产、艺术等方面,较好的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形态,没有遭受较多冲击或破坏,也不应是支离破碎或残缺不全;它最好是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延续古今的,而不是中断了或停止传承的文化。否则,进行旅游开发的难度则会加大,例如,西夏党项人的文化、新疆楼兰古国的文化等。从民族文化保存的现状看,普遍存在着典型性特征加速弱化的问题,民族服装已很少在平日穿着,城镇民族建筑在快速现代化,古老的习俗有很多改变,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越来越少,这对民族文化开发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影响。<br /> (三)资源的艺术性与魅力性<br /> 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品位在于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艺术品位高,这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古埃及的建筑艺术、韩国的济州岛民俗、澳大利亚的毛利人文化。相反,如果民族文化仅是生活的一种常态,而没有相应的艺术成就或品位,就很难在旅游开发上有所挖掘和提炼。例如:民族地区喜欢用"歌舞之乡"、"歌舞海洋"来比喻风情的浓郁,但往往没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歌舞走向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将这些资源开发成为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起码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宣传促销。<br /> (四)资源的可展示性或参与性<br /> 旅游产品是供游人参观欣赏的,因此,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旅游,其对外可展示性就非常重要,例如,一些民族的祭祀祈祷、宗教仪式,涉及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等,属于比较神秘、神圣的事物,不宜有外人观看或对外开放,即使其有很强的神秘性和吸引力,也没法开发成为旅游产品。有些民族文化、节庆活动虽可对外开放,但由于时间较短、每年日期不定(如要按农历计算),也不大利于开发成为效益好的旅游项目。因此,如何把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展示出来,是旅游开发中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属于要专业性、多学科策划和创意的问题。例如,云南的澡堂会是一个很有卖点的资源,但要以旅游产品的形式展示出来很不容易。一是仅在春节期间的四五天内,时间比较短,开发成为一个常规产品不容易;二是如何体现和展示特色的问题,它不是一般的集体洗浴活动,而是一种民俗民风,这是一个颇为值得研究的问题。<br /> (五)资源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br /> 对民族文化资源评价的过程,也是寻找、确认发展优势的过程,找准了优势可以事半功倍,找不准优势则要事倍功半,不仅劳神费力,还可能耽误和丧失发展机遇。在对民族文化资源的评价上,各地普遍存在自视过高的情况,觉得"人有我有"、一点不差;有的还因缺乏对外界的了解,觉得"惟我独有",其实情况并非如此;也存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有眼不识泰山。例如,多声部民歌的合唱形式,我国目前有23个民族保持和流传着,仅就演唱形式而论不是惟一的,如要评论其艺术、文化、旅游价值,则往往更要关注它所演唱的古老内容,否则过于推崇、宣扬这种歌唱方式,实际上是走向了它的反面。再如:新疆伊犁有个"火龙洞",是一处不同于温泉的地热资源,当地人对它视而不见,没有意识到它的旅游开发价值。<br /> 上述五个方面,决定了民族文化开发成为旅游产品的整体水平。第一方面决定着是否值得列为旅游开发的重点,第二方面决定着实施旅游开发的难易程度,第三方面影响着开发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第四、第五方面关系着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的市场前景。<br /> 三、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困难<br />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思想开放程度明显制约着资源开发,同时,它自身也有一定的规律性。<br /> (一)封闭与局限制约着旅游发展的科学决策<br />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产生了不少沉痛的教训。涌现了张家界、九寨沟、丽江等成功的案例,说明在经济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去克服困难,就能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但也有一些资源条件不错的地方,起步发展旅游的时间并不晚,但年年不见大的起色,长期处于"温冷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同类条件下已崛起的地区相比,起码说明经济不发达并非最主要的问题,首要的在于决策是否科学化,在一定意义上超过了资金的缺乏、基础设施的落后。决策不科学主要在于眼界闭塞、思想不解放,直接影响了对资源的评价、策划和创意。比较明显的:一是决策摇摆不定,一届政府一种决策,耽误了发展机遇。二是长官意志大于专家意见,尤其是在各路专家意见不一、领导又有自己观点的情况下,在事关产业定位、重点突破、发展步骤、发展思路的大问题上,出现了决策上的偏差,遗害无穷。三是大事不抓、小事不断。在事关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瓶颈制约因素上,不去加强领导、不下决心予以突破,而终年决策一些琐碎的事务,例如,编一点宣传册子、参加一次展销会、到外地参观取经、举办一次研讨论坛。<br /> (二)可开发条件与文化资源品位呈反比<br /> 民族文化资源普遍存在可开发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大多距离中心客源城市或交通枢纽较远,加大了旅游开发的成本;二是可开发条件与文化资源品位呈反比,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稍好一些的城镇,民族文化资源则破坏较重,而民族特色较浓的地方,则基础设施又非常落后。以云南怒江州为例,它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地处怒江和澜沧江大峡谷,保存了比较特色的民族文化,但它没有飞机场,距离昆明市600多公里,核心景区丙中洛距昆明市900公里,公共汽车单程需要12、20小时,而神秘的独龙江流域每年只有一半时间勉强通车;旅游接待规模较小、档次也较低,2004年"五一"黄金周贡山县仅接待8000余人、600多辆汽车,已感到远远超过了可能的承受力。<br /> (三)缺乏科学可行的发展机制 <br /> 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缓慢的主要原因,当地人与外地人的观点有很大出入。当地人一般认为,主要是严重缺乏开发建设资金;外地人(如投资商、旅行商、研究者)一般认为,更主要的是缺乏科学可行的发展机制。某水电集团下属的旅游开发公司每年有1.6亿的旅游投资额度,虽然也有明确的投资项目,但由于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这些投资迟迟投入不了。有的开发商认为,一些民族地区投资开发比较难,主要是掣肘的部门太多、能够做事情的人很少、投资环境让人不敢投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首要的问题不是招商引资,而是改善投资环境,或寻找投资商能够接受的其他方式,例如,采用有偿转让开发经营权的方式,给予投资商更多的自主权。目前,一些地区"独立自主"开发的意识过于强烈,普遍认为当地资源就应由当地人来开发,这实际上阻碍了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就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而言,由当地人为主导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不可能有超前的意识或思路,开发出的旅游产品也不能有高的品位。<br /> (四)人文资源开发比较困难<br /> 在众多类型的旅游资源中,文化类的旅游资源开发难度较高,它不象山水景观类资源,只要有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就可以自然对外展示。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进行提炼、概括和浓缩,也需要寻找比较好的依托和表现形式;需要注意避免雷同化问题,如民俗村、民族歌舞表演等都很容易发生这类问题;还要坚持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保护第一、开发第二。要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即使国内高水平的专家也不是轻而易举的,更何况仅凭当地的经济实力、策划思路。<br /> 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br /> 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可开发出专项的旅游产品,也可作为普遍性的一种旅游资源,用于其它旅游产品的配套、旅游环境的营造、旅游精神和品位的提升。但成功的进行旅游开发,需要遵循旅游经济的一些基本规律。<br /> (一)选准突破"亮点",实施集中开发<br /> 选准"亮点"区域实施集中开发,带动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国内外发展旅游的重要经验。一些民族地州的旅游业之所以长期处于"温冷状态"和边缘地带,除了一些共性的困难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选择的发展突破口不准,或者集中突出的用力不够。"亮点"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既要考虑交通通达条件、城市的依托性,也要避免简单的城市中心论;既要考虑资源品位和特色,也要注意开发的难度与对周边区域的带动;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积淀、民俗民风的浓郁,也要考虑对自然景观、其他优势资源的依托;既要考虑资源开发的最初引爆点,也要考虑持续发展的效应与后劲。总之,要立足通过一个亮点的突破,实现对一个地区的综合带动,使这一地区尽快成为旅游热线中的一个点、或者一个段、或者一条支线。<br /> (二)高起点、新思路的发展战略<br /> 这是宏观层面的发展思路,属于一个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高起点,应首先是在策划、设计方面,然后是具体的开发,再是相关的配套和管理;新思路,主要是指发展模式、策划理念,并非过于具体的一些方面。很多地区旅游资源品位很高,但由于策划、规划、开发、管理不到位,不少景区点建设存在档次不高的问题。例如:前些年不少地方建造的缺乏文化含量的大型人造景观,如三峡微缩景观、天下第一城、人造牌坊群等;有的地方无视旅游规划的存在,三个月"开发"了几十处景观;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中,乱开乱挖、乱建乱造、画蛇添足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地方认为开发民族文化就是建设民族村、民俗园,就是唱歌跳舞、展示生活器具;一些地方把民族节庆搞成了农民歌咏比赛、体育比赛、商品交易会。要避免或解决现实中的这些问题,关键是要高起点、新思路,也就是不落俗套子、不走老路子、不重复别人的教训。一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采取经营权有偿转让、宣传促销委托独家代理等方式,也可以采取有关地区、投资者联合开发的方式,也可以保护为切入点实施适度规模的开发。<br /> (三)突出文化的民族与地域特色<br /> 突出文化资源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是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如何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是表现形式。现在国内外主要是搞一些民俗村、民族园,如泰国帕塔亚的民俗村、韩国的济州岛、我国西双版纳的傣族园、锦绣中华民俗村等,将民族文化的各方面浓缩化、集中化,其中较有生命力的是以现实村落为基础搞成的民族村镇。二是民族文化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有机组合。这在民族文化的开发中极为普遍,一般是与山水风光类产品结合一起,但较多的情况是开发深度不够、表现形式单一,成为观光类产品的一种点缀或填充,单独可与山水风光并列的民族文化类产品较少。三是进行深度挖掘,形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系列。较为成功的案例是云南丽江,大研古城反映的是纳西族的建筑文化、民俗生态,围绕着它所展示的还有纳西古乐、东巴文字、玉龙雪山,即使把丽江定位为观光类产品,其内涵也是无处不洋溢着民族文化的内容。上述的三种表现形式,从实际情况出发,无所谓谁高谁低,关键是看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深度,也要看民族文化类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但注意突出特色、提高表现品位、增强吸引力,应是共同追求的主题。<br /> (四)要认真办好民俗节庆活动<br /> 民俗节庆活动是民族文化集中对外展示的机会和场合,由于这些活动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因此,虽然持续时间一般不长,但由于媒体的关注报道、外地游人商旅的参与,成为促销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机会。现在民族地区这类节日很多,具有全国著名度的如藏族雪顿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的歌节、白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阔时节等;至于一个区域民族的节日就更多了,例如滇西南的怒江地区,有傈僳族的澡堂会、普米族的情人节、怒族的仙女节、独龙族的卡雀哇节等。每个民族在举办节庆期间,都要举行一些民俗活动,如歌舞表演,上刀山、下火海,祈福迎祥等。从现在各地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的实践看,要成功举办一次民俗节庆活动,首先是要保持和弘扬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不宜人为地加以现代化或随意进行附加,把一个很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搞成一个农民歌舞调演、农贸集市。例如,对于神秘古朴的澡堂会,就不宜为增加经济效益,擅自增加一些不相干的项目,使之过于喧闹。其次,要加强民族节庆与旅游业的结合,既要使民俗节庆成为旅游活动的亮点,也要使参与活动的外地人成为旅游者,尽量延长参观停留的时间;再次,应本着群众自发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实现政府部门的退出。<br /> (五)要大力营造民族文化的氛围<br /> 切实保护好民族文化,不仅是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各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对其典型和精粹的开发,同时也要做好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主要是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民族文化的符号,使旅游产品、服务的各个方面增加文化内涵。文化符号是物质化的文化内涵,最有交流价值的是当地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节庆、风俗等的表现和反映。中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践证明,那种"围栏"里的民族文化开发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好还是要营造一种开放的民族文化大环境,例如,云南迪庆、丽江,新疆喀什、吐鲁番都是比较好的典型。要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引导、媒体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保护保存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在建筑方面,首先是旅游景区内的建筑,必须保持民族化、地方特色化,改进的只是卫生条件,如厕所、餐饮用火、垃圾处理,增添的是具有民族特性的一些建筑符号,如房屋的完整性。其次,对于景区内的不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建筑,要尽量使之符合当地的特点,避免现代化、洋化、石棉瓦和水泥砖化。三是对于民族地区的城镇、路边的民居,一切旅游通道上视线走廊的地方,应该体现出民族化的建设风格,没有力量拆除改建的,应该明确什么样式是提倡的,什么种类是禁止的。此外,民族服饰的穿着也是重要方面,要提倡穿着民族服饰,对于经商者、旅游从业者应明确要求;要不断研究改进民族服装,使之美观、实用、多样、价廉,让普通百姓都有条件穿着,并进而向旅游商品化方向发展,例如,海南三亚的海岛服、云南大理的民族服装等。<br /> (六)要加强区域协作和优势共享<br />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虽然存在地域间、民族间的雷同与竞争的问题,但由于旅游市场的统一性、旅游客源流动的关联性,就决定了无法关起门来搞开发,也不宜单方面考虑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目前,从国家层面来说,入世以后已经逐步实现了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从东部地区来看,大协作已蔚然成风,如粤港澳旅游圈、长江三角洲(3+1)、15+1城市联合、环渤海旅游圈等。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唯有联合、合作,才能各方面共赢。但是民族地区的各地之间,如何加强联合与协作的问题还很突出。比较明显的有省内航线可互飞的较少,而且价格偏高;有的地方推行带有强制色彩的A线B线,或是在交通工具的发车时间上有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有的对于两州之间相邻景点景区的道路连接不热心;有的对于外地州的旅游团,在导游、车辆进入方面设置障碍;有的对于外地企业在当地经营进行限制,这实际上对于各地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应该彻底地消除人为的旅游发展阻碍,把主要心思用在提高当地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上。 <br /> 总之,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是密切关联的,只有科学处理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才能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优势,进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民族进步、文化繁荣,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