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作的突出样品”,在新世纪的今天,“遗产旅游”作为一种世界现象已经成为人类求取与外部世界高度和谐的有效形式之一,成为高质量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必须性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截止到2002年1月,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已达28项。其中,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项目4项,世界文化遗产20项,世界文化景观遗产1项,世界自然遗产3项。这些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自19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旅游研究所关注的热点。
1 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28项世界遗产的逐一检索,共查到主要相关文献102篇,涉及60多种刊物。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地的价值研究、遗产地的旅游资源及其保护利用研究、遗产地旅行测量研究、遗产地旅游生命周期研究、遗产地旅游形象策略研究、遗产地旅游环境影响及保护研究、遗产地自身保护与规划管理发展研究等7个领域。
1.1 遗产地价值研究
价值研究是开展遗产地旅游研究工作的基础。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了世界遗产地“突出的普遍价值”(outstanding and universal value),才有可能进行其它相应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考古学、语言学、美学、生物学、民俗学、水利工程学、遥感学等学科均从自身的角度对世界遗产地的价值作了大量的颇具特色的实证研究工作,研究文献从1990年代以来源源不断。例如,对大足石刻史料价值的研究(陈明光,1994);龙门石窟中音乐窟的音乐文化研究(邱林,1997);万里长城的分布、构筑体系、功能结构研究(黎风等,1994),长城作为地理界线的意义(冯嘉苹等,1995)以及它的审美价值(杨辛等,1996)研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艺术属性(王进军,1994)和历史地位(韩华,1994)研究;西递古村明经胡氏宗族调查(赵华富,1995)以及西递、宏村、周庄、同里的景观价值研究(孙明泉,2001);丽江的建筑、城镇规划艺术分析(郑孝燮等,1996)和当地的方言词语的文化透视(何守伦,1998);清西陵的十番乐谱本、曲牌、演奏情况研究(张松岩,1997),明显陵的建筑艺术研究(祝建华等,1999),清东陵的总体概况(穆会,1999)和秦始皇陵园名称、陵制的考证(黄伟,2000)研究;孔庙的祭孔乐舞的考证(王昆,1997);武陵源的历史、古迹和诗文研究(戴楚洲、1997),武陵源夏季鸟类的多样性分析(邓学建等,1999),武陵源景观类型、成因及分区研究(季绍新等,1999),武陵源服饰工艺、婚姻习俗等民俗文化(尹华光等,2000)的研究;泰山香客店之兴起、升沉、规模及衰替等诸多史实的探考(周郢,1999),等等。这些研究充分说明了中国世界遗产地在历史、艺术、科学、技术、建筑、美学、景观、生态、音乐、民俗等诸
[0][1][2][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