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从动力来源看,主要来自投资和出口需求。外需过旺、内需不足,投资强劲、消费疲弱的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一个重要的结构矛盾。党中央、国务院从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这一方针表明,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要更多地立足于国内的资源、能源和市场,将要更多地依靠扩大消费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因此,现阶段迫切需要调整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关系,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作为直接层次上的最终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启动社会资金、促进居民消费、带动民间投资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将为国家扩大内需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br /> 旅游消费具备拉动内需的优势特征<br /> 旅游消费是指国内外旅游者在一国(或地区)的整个旅行游览活动中为满足旅游需要而购买的各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是总消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消费之所以能够为国家扩大内需做出积极贡献,缘于其一些优势特征,主要表现在:<br /> 1、旅游消费是综合性消费,包含的消费内容比较多。一般产品是单独的概念,不同的企业生产不同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单个独立地满足顾客的某种需求。而旅游产品是一个总体概念,它不是指为了某个旅游者单独需要而提供产品与服务,而是指为了实现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有形物质产品与无形服务的总和。旅游消费的对象是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构成的旅游商品,其中既有劳动产品,又有非劳动的自然创造物;既包括精神成分,也包括物质成分。因此,旅游消费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消费活动,旅游消费贯穿于旅游者从常住地向旅游地移动、在旅游地参观游览、再返回常住地这一消费过程的始终。<br /> 2、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对扩大内需的贡献比较直接。相对于其它消费商品来说,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大到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小到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产品的可生产性比较强,可消费性也相对较强。而且旅游消费不像工业耐用消费品一次购买长期使用,而是具有服务消费特有的多次重复性。且从旅游需求的特点来看,是易于发生的实际需求,频率高,行为分散,很容易转换成现实的消费需求。特别是旅游消费涵盖高、中、低三个不同的档次,消费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最终形成的有购买力的旅游需求总量相当庞大。<br /> 3、旅游消费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消费模式,对扩大内需的作用具有可持续性。旅游消费作为一种个人消费方式是分散的、理性的行为,尽管存在着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但市场机制还是会对个体需求进行梳理,通过旅游服务的诱导,将旅游需求传递到相关的产业。这是从经济肌体内部释放出来的有效需求,对经济过程的调节是软性的、内在的、自然的,因而对需求的调节和刺激是良性的、和缓的。由于这种增长方式建立在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提高的基础之上,是经济增长过程的一种自然的选择,不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震荡和过度反应,因而将对扩大内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促进作用。健康有序的旅游消费还可以促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br /> 4、旅游消费具有多重功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旅游消费是一个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体验式消费方式,初期的旅游消费基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主要是为了满足观光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消费将传统的游山玩水同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及现代科学知识普及等结合起来,人们的娱乐、健身、社交等需要得到满足,旅游消费的文化功能、宣传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体育健身功能也在逐渐显现。如发展旅游可提高落后地区人们的商业、市场和竞争意识,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加强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为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通过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乃至达到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对民族素质和社会文化结构的发展变化、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和巨大推动作用。旅游业的发展还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来说,进行旅游开发是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br /> 5、旅游消费属于非基本消费,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在满足旅游活动中基本的物质需要基础之后,更多地表现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旅游消费是人们进入小康乃至富裕阶段之后较高层次需要的表现形式,是新型的高级消费形式。旅游消费是人们的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为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而进行的高级消费形式,因而没有数量限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将持续地贯穿在人们真正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和闲暇活动之中,规模将不断扩大,层次将不断提高。<br /> 旅游消费在扩大内需中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br /> 旅游消费是人类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它正在演变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并成为仅次于食品和住房的消费者优先选择的第三大消费项目。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大幅度增长。200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700美元,正是旅游消费大发展的良好开端。可以预计:中国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旅游消费的规模、层次、质量将不断提高,特别是“十一五”这一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将获得重要的战略提升,中国不仅将成为世界旅游大国,而且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预计到2010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30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业将成为拉动内需的主导产业之一。<br /> 1、世界旅游业发展形势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我国发展旅游十分有利,入境旅游市场蕴涵潜力,非基本消费支出比例有望继续增大。由于往来手续的简化,占据入境游客很大份额的港澳台游客数量将不断增加,日本、韩国仍将是中国入境外国游客的第一和第二大客源国,法国、意大利等一些欧洲国家会有加速的可能。预测到2010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94亿人次,入境过夜旅游人数7500万人次,旅游创汇将达到520亿美元。在外国入境游客的花费中,非基本消费支出比例将继续扩大,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支出将逐步增加。我国一些特种工艺美术品,如象牙雕刻、刺绣、水晶、石器以及一些民间工艺美术品,将更加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br /> 2、从旅游消费结构看,国内旅游消费规模具有迅速扩张的潜力。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我国人均消费从目前到2020年将以每年10.8%的速度递增,居民消费将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旅游将是消费升级的主要行业之一,国内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度提升。预计到2010年我国依然保持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的地位,并成为世界上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旅游市场。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1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900亿元人民币,居民出游率将达到140%以上。从花费结构看,当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的结构中食住行的比重较大,达66%,游购娱仅占34%左右。随着我国旅游产品生产开发的多样化、系列化和旅游、娱乐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今后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游购娱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不断增强。<br /> 3、从旅游消费类型来看,休闲度假具有增长潜力。根据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千到二千美元后,度假旅游市场会逐步形成,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正处于这个阶段,休闲度假游比重将不断提高,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专题和特种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加,享受性和娱乐性的旅游内容将大大增强。由于休闲度假游的人均花费通常高于观光游,其对内需的带动作用将更加明显。<br /> 4、从旅游消费者结构来看,农民国内旅游比例将有所提高。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民旅游产品的稀缺状况也将逐步改观,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br />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旅游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旅游消费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旅游消费能力、旅游消费环境及旅游产品的供给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及收支的不确定性制约旅游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展,2005年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且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人们对于未来的收入、支出缺乏准确的预期,阻碍了旅游消费的扩大。二是带薪假期制度尚未普及,闲暇时间的集中导致旅游消费供需出现时间上的不匹配。三是受观念和信用环境影响,旅游消费信贷发展缓慢。四是出境游客的境外消费导致部分需求外溢,出境游尚需引导和规范。五是我国旅游产品开发创新力度不够,不能完全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六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旅游消费环境不尽如人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旅游需求的进一步扩大。<br /> 增强旅游消费在扩大内需中作用的政策建议<br />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对扩大内需的作用需要多个部门协调发展共同完成,旅游政策的制定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而且需要其他专业部门如社会保障部门、财政、税务、海关、银行等的配合,只有多部门联合制定的刺激旅游需求的政策,才能促使旅游消费在扩大内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br /> 1、完善全民休假制度,扩大带薪休假范围。实行休假制度的创新,提高旅游设施的利用率。建议在现行黄金周的基础上,每年增加一至两周可由消费者和企业酌情支配的带薪假期,通过将带薪休假制度化,促进带薪休假的社会化,从而增加旅游需求实现时间的自主性,改变需求实现在时间上的冲突,并在不改变现行休假总天数的前提下,改变休假时间的空间分布,提高旅游设施的利用率。带薪休假要具有充分的灵活性,由单位和劳动者协商来决定何时休假,做到统筹安排。<br /> 2、加大旅游的投入力度,改善投融资环境。国家要适当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适度增加用于旅游设施建设的国债资金,主要投向直接为旅游景区配套的旅游道路、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供水供电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等,并通过示范作用,促进各级政府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各级政府制定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时,应对旅游有相应的安排,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充分利用外国政府和机构的支持,做好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规划,从而引导社会投资的投入。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和渠道,如适当增加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的规模,赋予少数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与其资本和收益比例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和担保权等,尽快建立适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规范化的企业直接融资机制。<br /> 3、增加有效旅游需求,促进国内旅游消费升级。一是适度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有效购买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二要挖掘农民旅游需求潜力。一方面鼓励旅行社开拓农村旅游市场,另一方面鼓励成立一些以农民为旅游服务对象的旅行社,让广大农民享受较低价位的旅游服务。三是培育发展个人旅游消费信贷。倡导适度负债和超前消费的新观念,简化银行信贷手续、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鼓励旅游部门与银行联合,通过给予旅游申请贷款者一定的折扣,调动其利用旅游信贷进行旅游消费的积极性。<br /> 4、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多层次旅游需求。充分发掘旅游资源的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开发有市场前景,生命力持久和竞争力强的旅游产品,建立比较完善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专项旅游产品体系。一是要大力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挖掘观光旅游产品文化底蕴。适应游客需求的转变,一方面要开辟新的旅游景点或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要对原有观光型产品充实新内容,提升其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娱乐含量,营造旅游消费中的文化氛围。二是加快休闲度假产品建设,适应大众旅游由一般观光到度假休闲的需求。三是推进现代化旅游产品建设,开发以现代工业、农业、水利建设、交通建设、航天科技、生物工程为依托的旅游产品,形成新型的旅游产品系列。四是开发出一些适合广大农民的旅游产品,以满足农民出游的需求,拉动农村旅游消费市场。<br /> 5、积极开拓客源市场,提高入境旅游消费层次。一是要紧紧围绕国家政治、外交、外经贸、外宣等工作,开展一系列与其他国家的旅游交流活动。二是要加大海外宣传促销力度,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促销的专业性,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模式,形成海外市场促销的长效机制。要研究完善对外促销的工作方式,增加海外促销预算,善于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把宣传促销做到重点客源市场中去。如利用当地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来做旅游宣传;与广电、文化等部门配合,利用其现有的网络做旅游宣传;同时要注意做好对欧美、台港澳等细分市场的促销工作,促进入境游的快速发展。三是进一步开拓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促使出境市场和入境市场联动,推动与主要客源国进行市场互换、客源互动。四是通过积极改善旅游目的地形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开发适销的旅游商品、开展多层次娱乐活动等措施,提高入境旅游非基本消费比重。加强对购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发展适销对路的旅游精品,并努力提高旅游商品的质量。要重视旅游商品的设计和研制,开发既具有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又能激发游客美好回忆、适应游客精神消费需求的旅游商品。完善入境游客的购物退税制度、保险制度,健全邮购、托运体系等,形成覆盖全国和延伸到国外的经营网络,方便入境游客购买高品位的旅游商品。<br /> 6、统筹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持续、健康的旅游消费。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全面推进资源保护型旅游开发方式、资源节约型旅游经营方式和环境友好型旅游消费方式,建设绿色旅游产业体系。一是实行保护性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过程中对资源造成的破坏。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对珍贵的自然、人类遗产进行保护,减少旅游资源的自然损耗,延长其生命周期,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要转换旅游资源开发的机制,实行开发权的拍卖、产权和经营权的转让、承包租赁制和名店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大胆推开,公平操作。三是在对农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br /> 7、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区域旅游合作进程。针对旅游资源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可适时申请提高国家旅游局的行政管理层次,整合旅游资源、统筹协调管理并使之形成合力,逐步建立文物、文化、风景、宗教合一的高效管理体制,为发展旅游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全国统一的旅游市场,加大对内开放力度,督促一些地方尽快取消限制外地旅游企业进入、搞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和各种政策,引导其它行业的优秀企业进入旅游领域,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市场竞争。支持和鼓励区域和跨区域的旅游合作,促进区域旅游良性互动,积极推进国内和国际区域旅游合作进程。<br /> 8、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和服务环境,规范旅游消费市场。一是积极推动各项法律法规建设,夯实旅游发展的法律基础。争取尽快出台《旅游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旅游业的行业管理法规、条例、办法,建立较为完善的旅游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二是推动建立旅游诚信指标体系,逐步建立起旅游诚信管理、评价、公示、信息披露等工作体系。尽快出台旅行社信誉等级评定办法,并定期发布旅行社质量信息公告,从而为游客选择旅行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引导游客理性消费,旅游企业诚信经营,共同培育健康、和谐的旅游市场。三是加强行业自律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各旅游专业协会、学会和中介组织的职能和作用,推动行业自律机制的形成,不断完善旅游的行业监督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吸引一些高素质人才进入旅游业,建立健全并组织实施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和等级考核制度等,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 <br />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日趋完善,旅游业将面临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只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旅游业就能够在国家新一轮的扩大内需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