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这不仅是要让人类社会更美好,还要让人类与自然更和谐”——在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主任达良俊教授看来,绿化不仅仅是多种树,河流治理也不应该仅仅是让河流符合人的需求,而要以更尊重自然的态度推进绿化、河流等生态环境建设。上海市政府近年来为城市的生态改善投入了非常大的人力物力,如城市森林的建设就有了长足发展,但上海要成为一座生态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引入“模拟自然”的理念。<br /> <br /> 治理要尊重自然规律<br /> <br /> 达良俊教授说,生态环境建设,是城市建设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建设”,因此首先要明确一点:城市生态环境是一个生命体。而我们目前的河流治理也好,绿化也好,有些地方出现了过于人工化的倾向,没有把它们当做一个生命体对待。他说,所谓生态,就是生物在某一种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状态。现在我们很多工程和治理项目只是考虑改善当今的状态,“用句不太恰当的比喻,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考虑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生命体所固有的规律与特性,没有考虑它发展的状态”。<br /> <br /> “应该重视把生态学原理应用在城市生态建设中。”达良俊教授提出的理念是,自然有它自己固有的形成和维持的机制,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我们应该学它固有的机制,以模拟的手法来建设城市生态环境。<br /> <br /> 绿化应符合环境条件<br /> <br /> 达良俊教授举了个例子:从植物生态学理论来说,一个地区的园林绿化,当然要为人们提供景观享受,但景观享受只是表面部分,人们更多要享受的是园林绿化所能提供的其他生态和社会效益。现在上海提出丰富城市绿化种类,计划从原来的300种增加到800种,但选取品种,必须多考虑各类植物的特性,包括是否适合在上海生长。<br /> <br /> 这几年有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和经济利益,常搞一些学术上所称的跨地带性种植,即把其他地带的植物引入上海。“人类虽然有这个能力,但那些生命体没有受到善待。如果冬季上海遇到寒流,这些热带植物就让人担忧,到了春天是否能恢复过来都成问题。”<br /> <br /> 他又说,其实上海应该多种一些浆果类植物,这样会吸引更多的鸟类来安家落户。<br /> <br /> 城市还需要虫鸣鸟啼<br /> <br /> 达良俊教授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仅要考虑人,也要考虑为与我们相伴的生物朋友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br /> <br /> 在他看来,在生态建设和改造时用模拟自然的方法提供多样性的生物群落,就是为我们的生物朋友提供更好生活场所的做法。“当身边有很多生物朋友存在时,我们才有可能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周边的生态系统是健康安全的。当我们的身边非常寂静,就应该反问这个系统是否健康。再说说绿化建设,我们需要绿,但同时需要虫,需要鸟,要虫鸣鸟啼,这样我们才可以说这个系统是健康安全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