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金融危机已经使中国入境游人数出现明显下滑,国家旅游局表示将出台相关措施应对这场金融危机,除了将在海内外增强促销力度外,为了拉动国内旅游市场,已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国民休闲计划”,该计划包括奖励旅游、福利旅游、修学旅游等。 <br /> <br /> 此意一出,人们立刻有了各种版本的猜测,反对意见声音很高,有的认为会重蹈“黄金周”的覆辙,也有人认为会引发新的不平等,或者可能会成为一种变向的公款旅游。相信这些也是计划制定者意料之中的事。事情大都如此,人们的意见也不过是基于以往的经验而做的判断,或者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听听终究有利于矫正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偏差。<br /> <br /> <strong> “国民休闲计划”勿成翻版“黄金周”<br /> </strong> 休息、休假、休闲,事关经济刺激,更涉及民众长远的福利与权益。这些方面的制度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功利化、工具化的考量,而应当放宽眼界为民众提供更为稳定的利益预期和消费动力。否则,“国民休闲计划”不仅无法避免黄金周制度的命运<br /> <br /> 周东飞 <br /> “金融危机已经使中国入境游人数出现明显下滑,国家旅游局为了拉动国内旅游市场,已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国民休闲计划"。”这是国家旅游局官员日前披露的消息。据悉,该计划旨在采取具体措施倡导奖励旅游(对优秀员工)、福利旅游(对低收入群体,企业可把奖励旅游、福利旅游支出列入其经营成本)、修学旅游(对学生群体)、银发旅游(对离退休人员)等,引导国民休闲旅游沿着正常、安全、持续的方向发展。<br /> <br /> “国民休闲计划”,至少听上去很美。当触目惊心的“过劳死”事件并不罕见的时候,中国民众才发现自己原来也是需要休息的。而当“休息”一旦升格为“休闲”,那一份强烈的幸福感真是难以阻挡。从权利的构成而言,劳动是权利,休息也是权利。对于人的完整关怀,理当是在劳动与休息之间取得一个平衡。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更多的休息权利被要求、被实现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一切显然都是从权利的角度说事,但却不一定是“国民休闲计划”的本意所在。<br /> <br /> 所谓“国民休闲计划”,置换为“国民旅游计划”,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在经济趋向下行的时候,一切刺激性、扩张性经济对策都显得底气十足。这份“国民休闲计划”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其本意在于刺激旅游行业的增长,而非关切民生权利的实现,最好不要会错了意思。这不是从道义上的较真,而是直接关系到这项计划的成败。黄金周计划乘兴而来,败兴而去,足以作为前车之鉴。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黄金周计划于1999年开始实施时一片叫好,到近几年来却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其症结就在于,它不是基于权利的考虑,而完全是一个功利化的制度设计。<br /> <br /> 黄金周计划实施之初的被高估,是因为它确实大大刺激了国内旅游市场。而此后它的被抨击,是因为它给交通等行业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变化的不是黄金周制度本身,而是经济形势的冷暖,在紧缩状态下它大受欢迎,到了过热状态下它一定会饱受诟病。人们在忙于阐述自己主张的时候,不自觉地都将黄金周作为了一种调整经济周期的手段,却忘了公众休息权利本身,它的始乱终弃的命运就在所难免了。惟一让人意外的是,在刚刚把黄金周踹翻在地的时候,经济周期却奇迹般地重演了。当我们又一次想要从黄金周那里榨取黄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多少有点不好意思了,惭愧之余只好换一种“国民休闲计划”的说法吧。<br /> <br /> 不过,客观地说,区别还是有的。黄金周制度侧重于旅游时间的开发,拿出了五一、十一让人们出门旅游。而“国民休闲计划”倾向于目标人群的开发,比如优秀员工、低收入群体、学生群体、离退休人员等等。时间资源的利用,至少从时间总量上看,已经很难逆转。取消黄金周的时间,已经被零散地分配到传统节日之中。在工具化的思维模式下,黄金周的复辟不是没有可能。更让人悲观之处还在于,动员目标人群旅游似乎并不容易。低收入群体是愿意要真金白银的工资,还是愿意空着肚子旅游,这是个问题。而奖励旅游的提法,很可能打开潘多拉魔盒,让公款旅游借尸还魂。<br /> <br /> 休息、休假、休闲,事关经济刺激,更涉及民众长远的福利与权益。这些方面的制度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功利化、工具化的考量,而应当放宽眼界为民众提供更为稳定的利益预期和消费动力。否则,“国民休闲计划”不仅无法避免黄金周制度的命运,而且其拉动旅游市场的效果也值得怀疑。 <br /> <br /> (责任编辑:马莹莹) <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来源:中国新闻网</span></p>